close

IMG_20220427_172149.jpg

(內層為仿明代無錫周氏墓對穿交比甲,文物為左衽,製作上改為右衽,配合文章內容鏡像改回左衽。)

  左衽本就存在,不必大驚小怪,雖然我也曾經是大驚小怪的一員XD

  不管是那句「微管仲」還是死者左衽,都只是其中一種說法,

  陪葬品是「生前用品」,本來左衽就左衽、本來右衽就右衽,只有死後做的「冥器」壽衣那類,是給死者穿的才會特別做左衽……不過,也並非絕對。

小菱形纹锦面绵袍.jpg

(荊州 馬山一號楚墓 小菱紋錦面棉袍)

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绛红纱锦袍.jpg

(長沙 馬王堆漢墓 印花敷彩絳紅紗錦袍)

  比如台灣批量式生產的壽衣,右衽的數量多到左衽出現時都差點以為瑕疵品。

  比如江陵馬山楚墓和長沙馬王堆漢墓,墓主身上穿著的服裝皆爲右衽。

  左衽最早被提起是《禮記.喪服大記》中:「小斂大斂,祭服不倒,皆左衽,結絞不紐。」

QQ截图20220607013739.jpg

嘉靖萬歷年間.jpg

QQ截图20220607013631.jpg

(明代左衽容像)

  明代雲南閩地等南方漢人女性主流甚至是左衽,報告當初沒存下來,說了很多年還是沒有重新找……

  不過朝鮮人崔溥《漂海錄》中有記載了弘治初年(1488年)江南一帶婦女皆左衽,滄州以北或左或右,通州後皆右衽。

  要說遼金遺風嗎?一半一半。

  並且在明前的元代蒙女左右衽都有,蒙男統一「右衽」。

  《漂海錄》中另有一段:「北京即虞之幽州之地,周為燕薊之分。自後,魏以來,習成胡俗。厥後,遼為南京,金為中都,元亦為大都,夷狄之君相繼建都,其民風土俗皆襲胡風。今大明一洗舊染之汙,使左衽之區為衣冠之俗。」

  從此中可見左右衽在明代,不具備統一性,乃是一時一地之風俗。

20220607012433.jpg

(明 永樂 江蘇無錫周氏墓)

鸟衔花枝纹缎夹袄.jpg

(明 嘉靖 江蘇無錫錢樟墓)

  而錢樟墓(錢樟夫人華氏卒於嘉靖七年,1528年)中出土的對穿交夾襖為左衽,綜合上述,可推知江南地區女性服裝左衽時間至少持續四十年以上,我們才會在很多不同時期的畫像中看見了女性左衽形象。

 

QQ截图20220607005734.jpg

(《列女仁智圖》南宋摹本)

  商周時期也看得到各式各樣的左衽玉人,右衽其實是漢、春秋(是的從我們親愛的《論語》開始)才開始變成主流,

  但話雖如此,在孔老夫子的年代,楚國人以蠻夷自居、《史書》中楚國也被他國稱作蠻夷,而從已發掘的墓葬文物中可知,楚國存有「右衽」,如上述的馬山楚墓。

  東晉顧愷之《列女仁智圖》(宋代摹本)的畢羊及晉伯宗、《女史箴圖》(宋代摹本)中,還可同時見到「左衽外右衽內」、「左衽內右衽外」的穿衣層次。

  透過各式各樣的資料作為參考,可以推測經典中記載的「左衽」在許多時候,是偏向「意識形態」的。

QQ截图20220607005105.jpg

QQ截图20220607005201.jpg

QQ截图20220607005352.jpg

(《女史箴圖》宋代摹本)

  基本上,就是,方位信仰,男左女右、左尊右卑諸如此類……「尚右」是非常典型的儒家倫理秩序,不過方位信仰就不在我要說的內容裡了。

  甚至顧頡剛先生對於「左衽」另有一番獨特見解。

  當然從整個歷史/服飾史流變而言,左衽不是主流,所以目前漢服群體的主張大致是「承認左衽,支持右衽」的方向。

arrow
arrow

    雪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