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6955651_1924283567691527_7593339425837285376_n.jpg

(一)朝代論

  漢服自復興起,有著許多派系及論點,時常被提出討論與交流,其中「朝代論」可為最常見。

  在復興初期,服裝考據未朗,資訊取得不易,多數人將漢服簡易劃分為幾個類別,如「漢:曲裾」、「唐:齊胸襦裙」、「宋:褙子、宋褲」、「明:襖、馬面裙」。然而,如此分類造成不少問題(暫先不探討服裝定名錯誤與形制不存在)——其他朝代服飾被忽視,以及錯將某一形制認定為出現於特定朝代。

  如「齊胸裙」可上溯南北朝末,下至遼金宋;又如明代經典裙裝「馬面裙」,最早原形出現於宋代,至清代依舊盛行。而「衫裙」、「襦裙」等穿搭,延貫上千年。

《玉生煙》古風誌第二期:知識專欄(圖)圖一

  萬物變化都是漸遞的,服裝剪裁演變是有傳承及規律,所以後期開始提倡「去朝代論」,避免造成誤解。

  然而不談朝代卻造成另一問題,在介紹服裝時——尤其在介紹給非同好或者初涉略者——缺乏足夠知識或表達不清,就難以使接收方理解資訊,徒增困惑。

  現今漢服復興已十五年有餘,才恰恰算是學會了走路、有了最基礎的穩定度,也更多人理解服飾之演變,在對外普及漢服知識時,以「此件衣服名為甲,盛行在乙這個朝代,但是它最早從丙時候開始就存在了」此類說法為佳。

(二)先秦、兩漢服飾概說

  深衣,分為兩種,一為「史學深衣」,一為「經學深衣」。其名自《禮記.深衣》,衣、裳分裁但上下縫合(如今連衣裙概念),「被體深邃」而名之。

  深衣不限男女、不論尊卑,在國家有規定服制的場合之外皆可穿著。

  前者流行於先秦並養想秦漢服飾,後者為歷代儒者追溯《禮記.深衣》篇,以為士庶吉服,具有教化意義之服飾。

《玉生煙》古風誌第二期:知識專欄(圖)圖二

(經學深衣-卷懷深衣,授權:中華漢服文化發展協會 副會長 藍仕豪 先生)

  史學深衣現階段幾乎無從考據,僅有文字畫像等資訊,又或文物殘片過分不齊,無法進行形制研究;經學深衣約從唐宋出現,受漢代鄭玄《毛詩傳箋》之影響,多作為黑白色,然從《禮記.深衣》篇中「具父母、大父母,衣純以繢;具父母,衣純以青。如孤子,衣純以素」*。

  後世中,司馬光與朱熹為較早實際製作(經學深衣)者,常聽聞的「朱子身衣」即為朱熹製作,並於《朱子家禮》中規定了布料、顏色、形制,對後世影響深遠。

  及至晚明,服妖成風、僭越成習,世俗中不乏有不遵《家禮》者,包含顏色及布料,違反了《家禮》崇尚質樸之風格,可說是時下流行,未必有絕對知可叵。

  且五代馬縞《中華古今注》中言:「秦始皇三品以上綠袍深衣」,可知唐宋時人當知史學深衣並未過於拘泥顏色。

  除此類深衣外,常聽聞「曲裾」、「直裾」,部分服飾史專家亦認為是深衣形制(非嚴謹的深衣)。

  裾,所指為襟型,非為一種服裝形制,故現代常誤認「曲裾」、「直裾」為漢服體系中一款,實則應稱其為「曲裾式袍(繞襟袍)」、「直裾式袍」等。為修辭法中「借代」,一切襟領符合要求之衣物皆可稱其為「直裾」、「曲裾」。

  曲裾,正名「繞襟袍」。繞襟袍現今以馬王堆出土文物為準,且服裝復原與考據尚不齊備,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研究出現,服裝形制也隨之改善。
《玉生煙》古風誌第二期:知識專欄(圖)圖三

(仿馬王堆繞襟袍,模特/狐清、攝影/雪蝶)

  並制衣商家所做多為臆想,當中尤以「短曲裾」最盛。此短曲為漢服復興初期之謬誤,不存在文物並已確定不可能存在於歷史。今已剔除現代漢服體系,不屬於漢服,又稱其為「現代曲」,含貶意。另有一衣料繞身「多繞長曲裾」依繞數為名(單繞曲裾、雙繞、三繞等等)被戲稱為螺絲釘,亦為「現代曲」。

  於製衣方面,「現代曲」違背古代惜物理念,採用「圓裁法」,此剪裁方法本身即費布,而秦漢所使用的「正裁斜拼法」則能以不浪費布料的方式達到纏繞效果。且「現代曲」中所使用的腰封亦不曾於漢服服式史中出現,其結構參考自和服。

《玉生煙》古風誌第二期:知識專欄(圖)圖四

(商家「單繞現代曲」,模特/狐清、攝影/雪蝶)

  直裾,種類繁多,如馬王堆墓葬報告中有「直裾素紗禪衣」(應為長襦,史稱絅衣)、「直裾袍」(史稱裼衣)……等等。其中直裾袍應有魚尾感,然現代商家經常忽略。又或將非繞襟之無襬薄長衣(或衣裳相連)皆稱做直裾,此類服飾不存在於歷史。並現今製衣商家所做多為臆想(如本文配圖),僅有外型而無內裡與細節,或可勉強稱其為漢元素,或可納入影樓、古裝。

《玉生煙》古風誌第二期:知識專欄(圖)圖五

(商家「直裾」,模特/雪蝶、攝影/煒寒)

  先秦至漢代有出土衣服文物之墓穴為:馬王堆、鳳凰山、丁太后、尼雅、磨咀子、樓蘭(參考用),其中以西漢馬王堆墓群及東漢尼雅墓較為知名。下圖仿文物漢服分別為馬王堆墓直裾袍及尼雅墓半袖裙襦。

《玉生煙》古風誌第二期:知識專欄(圖)圖六

(仿馬王堆直裾袍,授權:入時無傳統服飾工作室)

《玉生煙》古風誌第二期:知識專欄(圖)圖八

(仿尼雅墓半袖裙襦,腰襴在外穿法,授權:梅雪無名)

《玉生煙》古風誌第二期:知識專欄(圖)圖七

(仿尼雅墓半袖裙襦,腰襴在內穿法,授權:梅雪無名)

  另有名詞雜裾*,出自枚乘《七發》:「雜裾垂髾*,目窕心與」,指多位美女交錯衣擺垂下襳髾。琥璟明*推斷是短後曲多層衣擺一層層露出來的效果。

  現代商家將「雜裾」作為連體式,而從文物上推斷,一說或為魏晉蔽膝之殘片誤認為「雜裾」外型,則應為綁帶分體式,不與衣服相連;一說為表演服裝,自古迄今演出服皆發自前朝,加諸想像及舞台審美而成。

  又一說為男子所穿,現依照做法暫名為「剪裾衣」,一般搭配褲子或裸穿,此種樣式於壁畫及陶俑中有出現,然則年代與穿著人士身分並無一致,且不存在文物,亦不知作用於戎裝或儺儀。

《玉生煙》古風誌第二期:知識專欄(圖)圖九

(北朝著帔子伎樂俑,圖片來源:微信號「傳統服飾」)

《玉生煙》古風誌第二期:知識專欄(圖)圖十

(甘肅武威壩山西漢古墓墓穴壁畫)

-------

註:

「具父母……衣純以素」:三十歲前,父母及祖父母皆在,衣服緣邊可以有彩色紋飾;只有父母在,就能能用青色;若為孤兒,則使用白色。純,衣緣。

「雜裾」:動賓詞組,指衣襬交錯。另有「交裾」亦為動賓詞組,指兩裾相交。

雜裾垂「髾」:音「燒」。

琥璟明:《盛世衣冠——漢.唐服飾文化藝術展》策展人、漢服復原研究者、古鎧甲研究者、百度漢服吧前吧主、央視紀錄片《海龍屯》服裝顧問。

(本資料以《現代漢服體系2.1版》為基準,並考最新資料,以「古墓仙女資訊平台」資料為主,修正該冊之錯誤。)

-------

撰文時間:2018年十二月

服飾考據會因時間(考據更加充沛)而修正,本文撰文時間為2018年十二月,

因精力所未能及,暫且不做細審,

若內文中已有與現今資料不符者,當以考古學界最新資料為標準。

arrow
arrow

    雪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